师资队伍

重点学科

当前位置:首页  师资队伍  重点学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学科简介

    2009年经校学术委员会批准并认定“中国现当代文学”为“福建理工大学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建设期为2009-2018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为汉语言文学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是一个已建构起高度成熟模式的学科,现有的研究成果、研究水平、研究学者、学科属性、研究体系等都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在这样的学科建设语境下,作为工科院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着眼于福建理工大学独特的办学历史内涵,充分利用学校的办学优势,挖掘现有的学科资源,瞄准现有学科办学格局中的“空位”进行准确定位,经过几年的建设,业已形成较为深厚的学科内涵并初具自己独特的学科个性及特色。

    一、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教学科研团队

    本学科教学科研队伍的师资力量相对雄厚,团队成员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特点。目前本学科共有专业教师1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高级职称人数占教师总数的80%(其中正高职称占50%);博士4人,硕士4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师资总数的80%。在年龄结构上,本学科50岁以上的教师2人,30-49岁的教师7人,30岁以下教师1人。学科的师资队伍职称、年龄、学历、研究方向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

    二、良好的科研成果

    科研方面,本学科团队取得了良好的科研成果。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至2017年出版专著10部;译著2部;主编教材4部,参编教材10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CSSCI源20余篇。主持国家级课题及子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9项(其中主持6项,参加3项),厅级课题4项,校级课题9项。

    三、成熟的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方面,《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人文学院新闻学、广告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及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程。本课程2010年6月被确定为校精品课程,现已建设完毕并完成验收。《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学生具备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提升心灵境界,培养创新精神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独特的学科“个性”及特色

    本学科目前在省内同类学科中优势和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是中国近代文学之林纾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之鲁迅研究、文本细读;中国当代文学之女性文学研究、比较诗学。由苏建新老师领衔的中国近代文学教学科研团队围绕林译小说,林纾诗文、小说创作,林纾文学批评思想,林纾教育思想、林纾文献整理,林纾生平交游,林纾书画、林纾文化立场等论域全方位展开研究,研究格局宏大,研究视域较为宽广,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本学科成员向上海古籍出版社申报的《林琴南全集》编纂工作,经国家出版总署批准,已纳入全国古籍整理出版2012年规划项目(国家级)。可以预计,未来借助林纾研究所这个平台,林纾研究将在福建、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由严冰老师领衔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科研团队在近现代思想史、鲁迅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潜力,预计将成为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作家作品研究的一个新亮点。由张丽华教授领衔的现代中西比较诗学及女性文学教学科研团队,在比较诗学、文化批评、女性文学批评和影视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五、宽阔的研究论域,多维的研究视野

    本学科以学科点的方向设置为基点,整合教学科研队伍,强化交叉融合,集中力量,提升教学、学术水平。在会聚相邻学科人员的同时,强调研究上的多维视野与比较融通,例如注意立足福建,彰显地域特点,从而形成了自身的学科特色。团队教师的研究方向涵括近代、现代、当代三个历史时段,在多维文化视域的观照下开展学科研究,研究视野宽阔丰厚,研究领域兼及文学与宗教、文学与传播、中国与西方、全国与本土地域、近代晚清文学与社会文化转型,民族传统与世界取向等,形成了较为深厚的学科内涵,推出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