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3
11月15日上午,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吴礼权作客人文学院,为师生们带来一场题为“《诗经》比喻实践对中国人审美观的深刻影响”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杨亿力副院长主持。
吴教授由《诗经》的基本影响引入,围绕“比喻的基础概念”“《诗经》中的‘桃’”和“《诗经》中的赞美之喻”三部分详细展开。
他首先强调要明晰比喻与语法上“像”字句的区别;又引用了钱钟书先生与《围城》《孟子·滕文公上》、胡适先生等例子展现了比喻的不同形式。比喻虽是一种普遍的修辞手法,但其中却能窥见人们的认知方式和审美情趣。因此比喻文本的优劣高下,与个人对喻体的选择有很大的干系,即审美意象体现在喻体选择的倾向中。恰当的本、喻体匹配是比喻文本成功的关键,而成功的比喻文本,经过世代传播,便逐渐融入、影响后世人们的审美观。
吴教授进而以《诗经》中“桃花”和颂赞之喻为例,阐发《诗经》对中国人审美观确立的影响。他提及《诗经·周南·桃夭》中的“桃花”之喻。诗中隐略本体“待出嫁的女子”和喻词,只写喻体“桃花”,来突出这位“待嫁女子”姣好容颜。这种借喻修辞文本的建构,不仅开创了汉语比喻结构的新模式,更是确立了“桃花”在中国文学长河中所表示的意象,成为了全体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审美自觉。
吴教授还提及《诗经·小雅·天宝》中“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这些比喻修辞文本中“日”“月”“山”“川”等颂赞词虽是召伯虎个人的喻体选择,但是却经《诗经》的广泛传播使中国人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诗经·卫风·硕人》中对女性外貌的比喻修辞文本也是如此。
吴教授总结道,《诗经》中的比喻修辞文本建构非常普遍,是先秦人民对世界万物认知的体现。虽然文本中的喻体选择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本体和喻体的匹配有偶然性,但是《诗经》在我国历史和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对全体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颜青青 王嘉琳 林心瑶 王逸伦 图/王培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