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学术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科研  学术成果

薛学财博士新书推介 :《想象国民的方法:文学典型论在中国的兴起与衍变》

2020-09-18

《想象国民的方法:文学典型论在中国的兴起与衍变

  

  内容简介

    典型人物的“普遍性”与“个别性”之关系,尤其“普遍性”的具体内涵,是理解典型论在中国发生与衍变的关键。本书认为,典型论在20世纪中国的衍变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维新变法时期到1942年,可称之为兴起阶段。该阶段典型概念的“普遍性”维度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国家(民族)意识。第二阶段,从1942年到1976年,这是典型论在中国的发展和异化阶段。该阶段典型概念的“普遍性”维度的内涵主要表现为阶级意识。第三阶段,从1977年到20世纪90年代,这是典型论在中国的复活和消解阶段。该阶段典型概念的“普遍性”维度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个体意识。通过对文学典型论中三种意识变迁过程的梳理,本书认为文学典型论实质上是一种有关现代国民想象的方法论。

  

  作者简介  

薛学财,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兼任福建省社科基地福建地方文献整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汉语言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及20世纪中国思想史、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

  

目 录  

导论 作为想象国民之方法的典型论

一、历史的反复

二、国民想象与民族想象、国家想象

三、国民的批判与改造:近代中国国民想象的正反两面

四、典型论的构造

五、作为典型论之前提的现代现实主义

六、“个别性—普遍性”与“个人—国家”:释黑格尔的“这一个”

七、关于研究方法的几点说明


第一编 国家意识与典型论的兴起


第一章 清末民初小说人物理论的发生

一、小说与国家

二、清末小说价值之发现与创作之困境

三、近代小说人物理论的发轫与“人物形象”观念的初步形成

四、小说与社会有机统一观念的诞生

五、典型论的萌芽:吕思勉的《小说丛话》


第二章 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语境中人物理论的发展

一、周作人与再现现实原则的确立

二、再现现实原则下的人物共性与个性之探索

三、阶级性在普遍性中的生长


第三章 抗日战争与典型论中国家意识和阶级意识的纠葛

一、阶级意识与国家意识之争:胡风与周扬的典型论战

二、国家意识胜出:胡、周之争的反响

三、国共关系的变化与典型论中国家意识向阶级意识的转移


第二编 阶级意识与典型论的发展和异化


第四章 阶级性主导地位的确立

一、阶级性如何成为更高的普遍性

二、毛泽东的“更典型论”

三、蔡仪:阶级性本位的典型论美学体系的构建


第五章 典型话语的泛化

一、蔡仪的尝试:以典型论诗画

二、“典型事件”对人物的规范作用

三、林焕平:“典型情感”及其他


第六章 典型人物的资格:新的群众和新的英雄

一、关于“新的人物”的困境

二、非英雄主义的英雄:从“新的群众”到“新的英雄”

三、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

四、写“比真英雄更英雄的典型英雄”


第七章 围绕“阶级本质”的摇摆

一、“双百”方针与《共产党人》专论

二、“社会本质”:一种暧昧的提法

三、巴人“代表说”的前后变化

四、“个性说”与“人性论”

五、“共名说”与“性格核心说”

六、“必然与偶然的统一说”

七、“更典型论”:“三突出”原则与典型论之死


第三编 个体意识与典型论的复活和消解


第八章 典型论的复活

一、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与典型论的回归

二、“阶级本质”的衰微与“个性出典型”的提出


第九章 根基与危机:典型论中的鲁迅、恩格斯和黑格尔

一、发掘鲁迅

二、重读恩格斯

三、发现黑格尔与“中介说”的诞生


第十章 走向消解

一、从中心走向边缘

二、普遍性的扩张和个别性的凸显

三、性格组合论与典型论的消解


参考资料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