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学工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学生工作  学工动态

走进凤狮古村落 感受文化新活力 ——人文学子探寻诏安凤狮古村落

发布时间:2018-07-23      浏览次数:319

78日上午,人文学院“乡土文化挖掘与传播”诏安社会实践考察团队在人文学院团委书记胡家保,2014级辅导员林一鸣,2017级辅导员吴菲的带领下前往官陂镇凤狮村进行实地调研,省委驻村干部、凤狮村第一书记杨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正伟针对当地土楼、浮山城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建筑神韵进行了全面介绍。

凤狮村土楼代表——凤山楼是福建东南与广州东部交界山区保存最好的大型圆土楼之一,据张正伟介绍,凤山楼历史源起可以追溯于雍正四年,由官陂张廖氏十三世祖所建,开房肇始祖名凤山因而定名“凤山楼”,传承至今。走进土楼大门,可以看到一座宗祠,这是土楼的核心部分,代表了客家人“家”文化的传承,在今天传统节日时仍会有大型的祭祀、聚会活动在此举行,宗祠曾被征用为粮仓五十余年,后归还给土楼族人,用做公益活动。随后,实践队员跟随当地村民登上凤山楼二层,俯瞰了土楼建筑格局,更直观的考察了土楼的整体布局。天地间,一方圆,是家,是文化,是传承。客家人的圆型土楼就如当年建筑初衷‘御敌护家’一样展现了当下‘家’的概念、‘家’的延续,历经风雨,屹立不倒,这是血脉传承更是文化延续。

沿着乡村小道,实践队员们到达了今天调研的第二个地点上官浮山城,这是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口600余年的古榕树见证着历史变迁,为浮山刻下文化传承的印记。在关帝庙前,实践队员们扛起龙灯并协助村中长寿老人一同近距离感受了舞龙的魅力。跟随着村民的脚步,队员们进入到“乡村书屋”规划房屋进行拍照,为乡愁馆策划项目之一的书屋众筹准备前期申报资料。之后,考察团队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荡秋千”活动的举办地进行取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正伟说到“‘荡秋千’活动在每年传统春节都会举行,整个秋千扎起来会有近20米高,根据年份扎秋千的方位会改变,参与活动的人除了能感受到先祖沿袭的文化外更能体现其本身的勇气、智慧,这更是一种优秀传统精神的继承。”

通过上午的走访,实践团队了解了土楼、浮山古村落的历史,进一步贴近实际,清晰的认识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看山,望水,记乡愁”,要在原有乡村文化上发挥优秀传统“家”文化,推动乡民文化创新,绘美丽乡村蓝图。

  (文/图:许婧颖 编辑:凌娟

非遗传承人介绍土楼文化

实践队员帮扶老人

实践队员进行浮山城微拍考察

实践队员考察乡村书屋众筹地点

实践队员与当地长寿老人一起感受舞龙文化

实践队员在凤狮村

实践队员了解土楼模型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