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学工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学生工作  学工动态

闽工院人文学子入基层调研“河长制” 青春建功争做生态能手

发布时间:2017-07-11      浏览次数:172

    7月4日,人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行32人走进泰宁开善乡,开展了以“河长制”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调研工作。

开善乡河长办主任肖相群告诉记者,今年开善乡以生态水系建设为抓手,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实行“河长制”,全乡共明确了19个村庄保洁员,14名河道管护员对河道、村庄环境进行保护和治理,多渠道参与河流保护的管理系统。据悉,开善乡计划申请2018年的小河流域治理项目,联合村委在河道两边种植树木,开展河道清污工作,实现“水清、河畅、岸绿、生态”的水环境目标。

开善乡河长办主任为实践队队员介绍乡村“河长制”基本情况


“我们乡建立了完善的机制体制,成立了“河长制”实施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实施方案,同时也和每个村签订了河长制管护的责任书。此外,我们通过与畜禽养殖场签订升级改造协议、配合上级环保部门做好企业的监督与监管等多种形式来整治河道的污染,力争在今年十月底前完成全部河道的升级改造,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肖相群说。

开善溪河道旁的卫生宣传标语


值得一提的是,提起本次调研的初衷,人文学院赴泰宁社会实践队队长杨斯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重视,而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选择深入基层,关注社会热点,不仅可以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也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参与调研‘河长制’不仅可以增加大学生的社会知识,深入基层更是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学得到课堂里学不到的内容。”

“作为60后,我也算是见证了家门口这条河流的各种变化。在我小的时候,河道也就几米宽,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冲刷,河道已经有二十余米的宽度。农用污染、生活污染对河流水质也有了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河长制”的实行和推广,村民们开始自觉保护河道和乡村的生态环境,不乱扔垃圾,不乱投杂物。”说着,村民江弥春竖起了大拇指。“尽管如此,部分村民还是对农村环境卫生保护的意识不强,既有的乱扔垃圾,乱倒污水等习惯一时难以转变过来,环境压力依旧很大。”

治理之后的开善溪


在采访过程中,开善乡余上村村书记江道明表示,在开始实行河长制的时候,村民不理解“河长制”,认为这样做是浪费钱。“一年花上好几万块进行环境整治,光是雇佣保洁员、垃圾清运员等工作人员,一年就要投入近3万块。但是整治了一年以后,环境也大变样了,道路上和河里基本上看不到垃圾,河水也变得清澈了不少。从这以后,慢慢地村民自己也形成了一种环保意识,这也算是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效果。我们村会把河长制和环境整治列入村重点建设项目,长期实施下去。只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河道两岸的生态环境脆弱,现有土质护岸防洪、泄洪能力差,急需进行河道护岸的治理。”

余上村村书记江道明为实践队员介绍开善溪治理情况


此外,队员们在实地调研过程中,还计划通过微电影、微信推送等形式,对生态环境卫生整治行动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宣传,提高广大村民的环保意识和文明意识,让村民积极参与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并通过实地考察,撰写可行性调研报告等形式,向乡镇机构积极建言献策,提出策略性意见和建议,强化开善溪上中下游的有效联动,实现共联共建的生态环境治理。



人文学院学生争当志愿者清理垃圾


据了解,2016年以来开善乡与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确定为第四批省级实践基地。今年暑期,人文学院社会实践队确立了“喜迎十九大 青春建新功”的实践主题,真正发挥校地共建的优势,不仅为大学生搭建“三下乡”锻炼实践平台,更为基层建设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文:胡清林、吴天惠  图:陈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