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中国教育报》2016.8.20:翻译家林纾:被忽视的另一面

发布时间:2016-09-16      浏览次数:154

中国教育报 04  |文化周末 2016-08-20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6-08/20/content_461741.htm?div=-1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福州莲宅人,著名翻译家、文学家、书画家。20世纪初叶,林纾以文言文翻译世界文学名着180余种,“林译小说”曾经洛阳纸贵、风行一时,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人的精神和生活。林纾还是福建工程学院前身“苍霞精舍”的重要创办人,对福建及我国近现代教育事业亦多有建树。

然而,在“翻译家”的盛名之下,更由于林纾在新旧文化之争中的保守标签,建国以后,林纾作为文人书画家的成就并不为一般民众所知。日前,由商务印书馆、福建工程学院、北京大学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福州三坊七巷美术馆联合主办的“林纾书画展暨林纾与近现代中国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共展出林纾书画及相关作品3250余幅。为使更多读者了解翻译家林纾被忽视的书画方面的造诣,本版特刊发这篇赏鉴文章。——编者

林纾绘画作品中,山水画数量最多、影响最着。他从学习山水画开始,就始终坚持“法律需尊古人,景物宜师造化”的艺术信条,创作了大量不落凡俗的山水画佳作。其山水画题材主要体现在仿古、写实、抒情三个方面。

仿古山水

这部分画作在林纾的山水画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画风形成过程中,他勤于摹仿古人的山水佳制,临摹了从唐至清30余位名家的作品,可称得上“上下千载,纵横百辈”。从现存作品看,他模仿的路子基本循着山水画“南宗”一派的画风,初受石涛的山水画启发,后因苦其用笔之野,在友人的劝说下,五十八九岁以后改向对他最为崇拜的清朝著名画家王石谷和以其为主的“四王”的学习。此外,蓝田叔、吴历、黄鹤山樵等绘画大家对他的影响也颇深。通过临摹名家的作品,他从创作思想、技法、风格等方面汲取了我国历代名家精粹,完成了法律尊古、化合各家之长的过程。

林纾的临摹画作有实临,有意临,也有一画之中化合数家之法而成者。数量巨大的临作,使林纾很自然地被贴上“摹古画家”的标签。但事实上,林纾并不愿做死摹古本的“应声虫”,他嘲笑那些死临古本、食古不化的模仿者为“制瓦人”,他在画论代表作《春觉斋画论》中指出:“画故求肖古人,尤以能变古人,方为名家”,“作画须循古人轨范,不当落古人窠臼”,提倡临摹应“脱范泯榘,自树一帜”。如作于1910年的《溪旁修竹》,用的是吴历的山水画法。他在吸收吴历画法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审美情趣,画意静远、画境深曲,山石高低得宜,朝揖有致,青松翠竹,疏密错落,茅屋围栏,若隐若现,体现出其一贯的意趣,堪称以他人之法运自己之意而成的精心之作。

写实山水

在林纾仿古、写实、抒情三类画作中,写实山水是其最具特色的部分。林纾以所见的真实山水为客体,融进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赋予山水真实的主观感受,将个人的思想情感细致入微地揉合进山水中去,达到借山水书写心灵、传情达意的艺术效果。

访胜纪游,这部分题材是林纾写实山水最为精美、最具代表性的一类作品,取材于林纾一生周历南北、亲身游览的山水胜境,或表现故乡清新明丽的江村生活,或表现南中旖旎秀美的湖山胜境,抒情写意,情趣盎然。如《仿古写生八开册》之《江村读书图》中,描绘万竹扫天、池荷送馥的清幽读书环境,画面真实感人,作者发出“不知修得几生才能享此清福”之叹,诚有理也。他描绘的对象,全是故乡福州苍霞望龙台一带的风景。这套册页中的《听泉图》,描绘的也是故乡桑溪一带的风景,清新自然,绘声绘色,真实反映了他怀念故里家山的真切之情。此外,《大龙湫图》《鼓山出云图》《雁荡山图》等,都是此类题材的佳制。

幽居生活也是林纾喜爱的写实类型。如《积翠图》,在绝好的溪光山色中,苍翠的柳树若隐若现,掩映着数间茅屋,主人披卷静览,透露出为躲避世间纷扰而幽居乡间,恬淡自适的境界,反映出作者的理想追求。

林纾往往把名山胜景与文人聚会的高雅情趣结合一体,在秀美景色的衬托下,通过故事情节的铺叙,展现对友情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香山九老图》,描绘唐朝白文公、胡杲、郑据、刘真等九人吟诗酬唱的场景,画面峰峦叠嶂,主峰峻伟,气势浑厚,前景山石陂陀,苍松如盖,远处白云出没,环境僻静空旷,达到了“可居、可行、可游、可望”的理想境地。

林纾写实山水画中,寻访送别常以托景寄情的方式表现。如《匹马从戎图》《梅阳归隐图》《万木草堂图》《缀玉轩话别图》等,多为送友之作。尽管受画者的身份、地位、志向各不相同,但都是借景抒发对友情的珍惜,透露出对别离的眷恋与挽留之情。更值得一提的是其“哀亡”“避兵”的作品。此类作品在历代山水画作中也堪称独特。他悲痛江山易主,内心凄苦,色彩暗淡,哀婉动人。如《但月楼图》表达了他对江山易主的悲痛;《避兵西开》组画,表达了他对连年兵患的愤恨,同时对家乡风物充满追忆,从中透射出他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守护者的复杂心态。

抒情山水

抒情山水是元明以来我国文人画家最热衷表现的题材,经过倪瓒、沈周、董其昌等画家的倡导,在艺术上已到达了相当的高度。林纾在继承前人技法的基础上,画境有所拓新。他将自然景色进行了理念化的加工,借山水表达自己主观意趣,或寄托理想、或抒发情思、或遣兴排闷。这类山水画很难判断画中山水的出处与来源,作者强调自己的艺术感受,突显山水的哲学意蕴,涉笔成趣,造意多奇,骨法布局尤见独到。画中景色或水墨、或青绿、或浅绛、或粗笔、或细笔,均有涉猎,创造了或幽静或雄峻或苍凉的不同山水意境氛围,是其本人气质、思想、性格人品的真实写照。

如《添香图》借助清幽的环境,抒写爱情生活的欢乐、温馨与美好。《清江独步图》《独坐渺世图》体现了画境受道家思想、审美情趣的直接影响。这类画中不论千岩万壑,或一角山水,总让人生物外之思,灵府清虚,消磨一切进取攻伐之念,让生命回归到宁静无忧的状态之中。《万顷沧波图》《吴梦窗词意图》亦颇具特色。林纾借助前人创作的诗词意境,结合自己丰富的想象,使优美的文字形象化,匠心独运,意境开阔,别有趣味。

此外,林纾在山水画形式上也做了多种尝试,中堂、条幅、扇面、册页、横幅、手卷均有所涉猎。他的大画气象宏伟,浑厚凝重,不拘程式,意境开阔,注重峰峦与屋舍的构图和呼应关系,渴笔皴擦,笔法娴熟,墨色干湿浓淡随意运用,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小画构图多变,不囿成法,格调明快,深得闲雅之趣。其青绿山水画各具特色,粉云丹树、翠岫苍岩、青山翠竹,点染设色,近体王石谷、吴历,远溯赵伯驹遗韵,工而不佻,妍而不俗,墨色相互映衬,显出一派鲜丽秀雅的艺术效果。

林纾天怀浩然,学养深邃,其山水画是他平生学问与胸怀的体现。他大胆吸收了诗文书法等传统文化的艺术精华,注重画面意境的创造。他的画素有“琴南画意重千金”之称。在《春觉斋画论》中,他说:“无法不足以作画,无理不足以成画,无趣亦不足尽画之妙,三者备而名家矣,余则谓趣外尚须韵之一字。”他强调山水画形与质的表现,魄力与神韵的结合。为达到此目的,他对古人画作从创作思想、用笔用墨、渲染设色进行了精心体察和反复揣摩,累积心得,以致日久功深,化合古人为己所用。他以山川为友,得江山之助,每到一处,见殊胜风景,总是逐处留心,撷其精粹,并一一形诸笔端。对不同韵致的景物特征,如天台之险峻、西泠之秀媚,花坞之清幽,都悉心加以体察。他的这些努力,确实使他晚年的山水画作做到了不为迹象所拘,动心感兴,舍形遗神的艺术效果。但毋庸讳言,林纾长期为生活计而卖画,山水画中也存在相当部分随俗应酬之作,有的甚至显得草率空疏,精神漫散,皴擦无度,这些都需要我们加以甄别。(作者:龚任界,单位:福建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