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8-16 浏览次数:117
7月6日上午,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赴泰宁开善乡实践团参观了位于余上村的鳗鱼养殖基地,并感受了余上村的风情民情。
余上村的鳗鱼基地虽不是最大,但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可以看见许许多多养殖鳗鱼的黑色大棚。鳗鱼按照不同阶段,分别养殖在不同的大棚内,棚内设有供氧机制。养殖池的纵深约有1.5米,棚内潮湿阴暗,仅有两条狭窄的通道供人行走。
据养殖基地的负责人介绍,尽管鳗鱼可以在常温下存活,但其最适宜温度在22~26℃。大棚在夏天的主要作用是保持湿度,而冬天才是保温。另外负责人还提到,他们投放的116万吨鳗鱼幼苗,成活率能达到85%,四到五个月就能成熟。这些鳗鱼大多数是由相关厂家直接成批收购,一年有四个销售季,销售前景一片大好。不过由于地处沿海山区,受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
据悉,养殖鳗鱼的成本不高,却能带来大约五倍的利润。养殖鳗鱼确实能使一部分人迅速脱贫致富,但如果抓错时机也可能一败涂地。随着越来越多人关注这个行业,逐渐出现饱和现象,而鳗鱼的售价也不可能居高不下。因此,村民要摆脱贫困的现状,应该循序渐进,注重与生态文明相结合,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践队带队老师胡家保表示,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结合新媒体渠道帮助养殖户宣传推广鳗鱼养殖产业。宣传可以从贴近生活实际的角度出发,以图文、视频以及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向大众介绍鳗鱼的习性、价值,让大众真正地了解鳗鱼产业,促进鳗鱼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