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林纾外孙李建先生、孙女林颖分女士二位林纾后裔到校参观。他们一直十分关心学校在林纾研究方面的相关情况,在校期间分别参观了校史馆、筹建中的林纾纪念馆及闽派翻译馆。李建先生拎着公文包,谦和有礼,正面带笑容地和同学们握手。这位来自上海的医学专家,曾多次向学校捐赠林纾的书画、印章、书信及林译小说,这些文物有力的推动了我校开展林纾相关问题研究。
“不能一味地研究林纾”
在人文学院祁开龙老师的引导下,李建先生先后参观了位于旗山北校区的校史展览馆和筹建中的林纾纪念馆,继而莅临南区,参观了位于田家炳六楼的闽派翻译展示馆以及五楼的人文学院图书馆。在参观闽派翻译展示馆时,李健先生在与祁开龙老师的交谈中了解到,人文学院在闽派翻译展示馆的建设中,除购进稀有版本的翻译书籍外,其中一些主要展品是李先生所捐献的。李建先生对人文学院闽派翻译文化建设的大力投入表示了赞赏,并表示将会尽力支持。同时他也提出了对闽派翻译展示馆的建议,希望在闽派翻译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要将林语堂等其他闽派翻译名家边缘化,不能一味的研究林纾,更要注重整体研究闽派翻译家在近代翻译史上贡献,注重闽派翻译文化的研究与承传。
望其壮意留与待来人
“林纾骨子里彰显着传统文人的气质,即爱国、爱家、刚正,这些超乎学术的文化名人特质,不仅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也是当今社会所弘扬的。”李建先生在谈及外祖父林纾时这样说道,正如他所说的,虽然由于年代久隔,从事的工作领域不同,他对林纾的翻译文化工作未能深谙,但林纾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对其自身人格的养成有着深远影响。他希望这种精神也能真正与人文学院“厚德砺学,弘文传道”院训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对此,朱晓慧教授也高度肯定了林纾“畏天循分”的人格,认为是当今“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值得被大力弘扬与传承的。
走进林纾浅尝不止
在谈及人文学院对于林纾精神文化传承建设时,李健先生赞许了“走进林纾”这门慕课。他指出,课程的一系列制作精良,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堪称林纾文化传承的典范。“走进林纾”课程负责老师朱晓慧教授指出,为了更全面完整地展示林纾的人物事迹和精神世界,这一系列的慕课还在不断地改进,力求打造更加优质的精品课程。
“如果你想了解林纾,那就去读这本书。”李建先生还向在场的人文学院学生推荐了这本由朱晓慧教授与庄恒恺副教授共同编著的《林纾传》。这本林纾传记,从林抒的身世、学习经历、成长历程,描绘了林纾丰富的精神世界,向人们展示了一代译界泰斗的真实面貌。“我相信通过这本书,会有更多人了解到林纾的学术精神与人格魅力,这对扩展林纾的影响力势必有所帮助。”李建先生这样说道。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林纾不仅作为福建工程学院前身“苍霞精舍”的创始人,以其不朽的人文情怀光辉,指引着人文学子弘文传道的求学之路;更作为近代中国译界名人,为福建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人文精神的深厚土壤。李建先生的背影渐行渐远,但他的来访,使林纾的风骨气息渐渐浓郁,使人文学院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精神绽放出更迷人的风采。
(文:凌娟 图:陈宇航 编辑:凌娟)
、
《林纾传》封面图
李建、林颖分参观校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