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雷岩平:多元角色 多彩人生

发布日期:2016-03-16   访问次数: 616

 摘要】中国网福建3月16日讯(通讯员 陈思)雷岩平,1992年毕业于福建中华职业大学文秘专业,投身新闻媒体20余年,现任《福州晚报》编委、福州晚报社新闻采访部主任。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到从容淡定的中年人,岁月留下积淀,如今的他不仅依然活跃在新闻现场,而且还不时站在高校讲台上为学生讲课,并在中国古玉器研究领域也颇有建树,他用智慧演绎着自己的多彩人生。

【人物专题报道• 福建工程学院优秀校友】

  中国网福建3月16日讯(通讯员 陈思)雷岩平,1992年毕业于福建中华职业大学文秘专业,投身新闻媒体20余年,现任《福州晚报》编委、福州晚报社新闻采访部主任。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到从容淡定的中年人,岁月留下积淀,如今的他不仅依然活跃在新闻现场,而且还不时站在高校讲台上为学生讲课,并在中国古玉器研究领域也颇有建树,他用智慧演绎着自己的多彩人生。

福建工程学院优秀校友雷岩平先生


    坚守信仰的记者

  一走进福州晚报社的办公大楼雷岩平就不停点头或微笑回应那些不停地跟与他打招呼的同事,这些同事中既有刚参加工作的,也有与他年纪相仿的。“他们都认识我,我从福建中华职大一毕业就来福州晚报社工作了,至今已有20余年,可以算是报社里的‘四朝元老’了”雷岩平笑着解释说。

  20余年从事着同样一份工作,对于当今那些对频繁跳槽习以为常的年轻人来说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何况这还是一份在许多人眼里看来颇具挑战的工作。那么,又是什么力量让雷岩平一直坚定地走在新闻战线上呢?

  “我认为记者最重要的是要有新闻信仰,要有责任感,要有担当”雷岩平总结道。入行以来,雷岩平获得过的大大小小新闻奖项多达20多项,几乎算得上是每年一个,而在他眼里这些奖项不仅是荣誉更是他坚守新闻信仰的见证。

  无疑,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20多年来,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报道雷岩平都不敢忘记记者的责任,从《阳痿教师“强奸案”谜局》到《留守儿童的“园长妈妈”》,从《打山村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农田抛荒 老村干痛心》再到《赤脚医生:期盼一双“暖鞋”》……通过他的新闻报道,被诬告的乡村教师冤情真相大白、留守儿童的现状备受社会关注、“赤脚医生”的生存状况得以改善……

  除了采写新闻,行业动向也是雷岩平时刻关注的重点。谈到网络媒体对纸质媒体的冲击,雷岩平并不悲观,他认为当下恰恰是纸质媒体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候。相对于网络媒体,纸质媒体依然有宣传到位、公信度高、深入调查等优势,并且可以和网络媒体进行优势互补实现融媒发展。

  尽职尽责的教师

  “经验丰富、认真负责,对我们很好”、“偏好传统文化、特别有新闻人文关怀”、“注重与我们交流,很关心大家”……学生们口中的雷岩平老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和蔼可亲,深受学生欢迎。

  作为资深的媒体人,雷岩平曾多年在“不断发展壮大的母校”——福建工程学院的新闻学专业给学生授课。在课堂上,他将新闻学专业理论知识与新闻采访写作实战技巧相结合,评点热点新闻并跟学生分享了宝贵的从业经验,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了起来。

  课堂之外,雷老师更是给学生们帮了“大忙”。通过他的帮助,福建工程学院新闻学专业的许多学生得到了在报社实习的宝贵机会。跟随着报社记者,实习生们深入新闻现场,参与了新闻报道的采访与撰写,进一步提高了专业技能更加深了对新闻媒体的了解。然而最让实习学生津津乐道的是,在他们实习即将结束的时候,雷老师还专门抽出时间跟实习生分享了他宝贵的采访经验和技巧。他一再强调作为一名未来的记者,要坚守新闻理想,希望学生们能坚持写好稿,“一篇好的稿件不仅能够锻炼记者的能力,更能让记者的职业生涯受益良多,而我当年能从报社的实习生转为正式员工也得益于写了几篇得到认可的好稿。”

 雷岩平说他对工程学院的学生怀有特殊的感情,每每看到那些学生他总能想起自己的学生生涯,“1989年-1992年我在中华职大的中文秘书专业学习,那时候学校的条件教学条件不如现在,但依然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印象最深的是朱晓慧老师和林晶老师。虽然时隔多年我对当年所学的一些知识已经记忆模糊,但老师们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对学生殷切的关怀让我感念至深。我愿像他们一样,尽我所能教好学生并帮助他们,也希望我的母校能越办越好。”

 

2008年汶川地震,雷岩平(右一)到灾区采访并当志愿者

 

    为玉痴狂的收藏家

  人是一个多面体,健谈的雷岩平也有特别安静的时候。出生于福建仙游一个收藏世家的雷岩平从小受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对历史人文特别感兴趣,而对玉石的喜爱更是近乎痴狂。每每雷岩平拿到高古玉器或与之相关的书籍文献,他便沉默不语一头钻进色彩斑斓的玉石世界开始潜心研究,时常一研究就是大半天。

  雷岩平认为玉石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而玉石文化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深入地学习这玉石文化,多年来他与高古玉如影随形,不离不弃。他辗转各地搜集高古玉,有时为了求得他人转让的玉石不惜登门拜访数次;他创建了自己的“玉器实验室”,一得空就在里面捣腾从各地收来的玉石;他将自己对高古玉的研究梳理成册,撰写并出版了《遥远的符号——中国高古玉器鉴赏》、《时间的密码——中国高古玉器鉴赏》……

  身为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理事,中国古玉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雷岩平视弘扬玉石文化为己任并在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开设有高古玉鉴赏课,希望能够引导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高古玉,喜爱高古玉。除此之外,雷岩平还和几个朋友在绿树成荫的榕城西湖湖畔开了一个私人玉石博物馆——汝玉阁,他们将多年东奔西走收集而来的高古玉器皆陈列于此。博物馆免费对玉石爱好者开放,只为能更好地与海内外的玉石爱好者交流学习。

  记者、教师、收藏家,这几个彼此间看似关联不大的“身份标签”却在雷岩平身上共存。当被人问及哪一种身份是他最喜欢的,雷岩平露出一副“你猜猜看”的神情,笑而不答。

 

 

回到顶部 | 关闭